详情

青岛大剧院“出人意料”第一年!

来源:青岛晚报 时间:2011-10-28浏览量:890 【字号:

青岛大剧院“出人意料”第一年!



  整整一年前,青岛大剧院落成首演时,从演艺团体、媒体甚至大剧院的总经理,都认为这个地点太冷僻,运营的难度很高,尤其以高雅演出为主,更是无法在青岛这个“文化沙漠”并且要票成风的城市占据主流。然而一年来,20万观众用脚投票,将这个钢琴外形的建筑物变成了岛城文娱生活的重心。青岛演出生态被大剧院用191场演出硬生生扭转了,剧院演出成为主流,低价票成为主流,买票成为主流;刚进入十月份,大剧院已经完成了全年演出的各项指标,会员累积4408人,在全国保利院线里第一年成绩最佳,可以说,大剧院带给青岛文化界大惊喜。

  随着大剧院诞生,青岛演出生态发生了巨大改变,一方面在财政补贴下,青岛大剧院能够以均价260元的低票价推出众多高水准演出;另一方面,岛城原有剧场在大剧院的强势下不得不转换角色,向专业剧场方向发展,出现了儿童剧剧场、相声剧场、交响乐音乐厅、话剧剧场等。由此青岛文化演艺市场形成一种更为健康也更具发展前景的 “后大剧院格局”。剖析大剧院的成功可以看到,仅有文化投入不够,仅有专业运营也不够,只有二者达到相应水准,才能同时实现短期演出效果与长远发展规划。

  青岛国信大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牟东明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剧院往往第一年吸引大量观众看新鲜,第二年人气会有下滑;为了防止“第二年效应”,大剧院将更注重新项目的引进,同时还将推出“崂山文化讲堂”免费讲座,普及高雅艺术;一方面打造 “大剧院艺术节”等演出品牌,每年以全新的演出主题吸引观众,将大剧院变成真正的岛城文化地标。

  大剧院秘诀

  给孩子一块垫子

  从首演开始,青岛大剧院一直着力于应对中国观众的通病:迟到、现场拍照、带杂物入场。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反复提醒用手机拍照的观众;交响乐演出迟到的观众需要等一首曲目结束后才能入场。 “一米以下儿童持票入场”的规定,让不少观众颇为不理解;这些规定执行一年来,保证了观众能基本不受打扰地欣赏整场演出。

  除了立规矩之外,大剧院的服务意识更是到位。在儿童剧演出时,大剧院会免费提供座垫垫高座位,让小观众有更好视野;夏季“打开艺术之门”演出后送冰激凌;向穿硬底鞋的观众提供鞋套;演出结束后有公交大巴等候,解决了晚间的交通问题,“我们跟交运集团租了五辆大巴,每辆四百元,每场演出都要有这笔支出,算下来也是几十万。 ”

  大剧院的人气迅速招徕了更多商家,目前大剧院已经引入了海韵琴行和小白帆艺术团这两家岛城知名艺术教育机构,配套了演员下榻酒店。想要入驻大剧院的商业项目还有餐馆、KTV、家具店等等,然而大剧院方面有着严格的挑选标准,“大剧院演出环境塑造很重要,不能做饭店,KTV绝对不行,我们引入的商家必须要跟大剧院气质相符合”,哪怕这会带来一定经济损失,但大剧院方面表示:“做文化,一定的坚持是必需的。 ”

  大剧院秘诀

  激发艺术潜能

  青岛长期被认为是“文化沙漠”,但牟东明认为,青岛有长期的艺术传统,青岛人身上或多或少具备着艺术潜能,而大剧院激发了这种潜能,让市民意识到自己有这种审美需求,有艺术消费意愿。这种潜能激发,使得大剧院迅速得到了青岛人认同。

  岛城本土文化消费心理难以捉摸,青岛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翔总结的规律是“礼服”、“童装”、“舞鞋”,即穿礼服的交响乐演出、面向低龄观众的儿童剧以及芭蕾舞演出是岛城观众的三大偏爱,“像是交响乐、芭蕾舞在其他城市都是冷门项目,但在青 岛 都 特 别火”。大剧院迎合了青岛观众的艺术贵族意识,把文化部直属九大演出团队中的七家请来,光是国内一流的A类演出就多达60场,远远超出了一年 30场的计划;中国爱乐、赖声川话剧等著名品牌也列入未来的演出计划。

  大剧院秘诀

  一手“院线”一手品牌

  青岛大剧院归属保利剧院院线管理,作为全国最大演出院线,目前保利已接管了包括北京、深圳在内的21家城市剧院,在未来几年内还将接管包括大连、济南、潍坊等地的剧院。院线式经营的好处是一场演出在全国各大剧院巡演,大大摊薄了演出成本,降低了票价,能更多邀请优秀项目“出台”。

  然而今年的首届“大剧院艺术节”跳开院线,单独邀请了国交、中央歌剧院的《茶花女》等演出。牟东明表示,这也是青岛大剧院打造自身品牌的步骤,虽然这种品牌耗费不菲,“像茶花女演出,即使票卖光了也包不住成本。 ”牟东明表示,大剧院将继续坚持高雅路线,“高雅艺术追求的不仅是票房,更重要的是改变一个城市的品味;艺术本身就应该有贵族气质。 ”接下来大剧院还计划推出民谣主题、摇滚主题、歌舞青春主题演出,让青岛大剧院真正成为岛城文化地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