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保利院线”见证演出业态的蜕变

来源:北青网 时间:2012-10-31浏览量:835 【字号:

  剧场经营模式单一,坐等演出团组上门租场地;演出集中于北上广等大城市,二三线城市的老百姓很多根本不知剧场艺术为何物;国外名团看中中国市场,但由于巡演成本高,成行的几率很小。这便是10年前国内演出行业的普遍状况。2003年10月,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这个依托于中国保利集团的央企,用9年时间见证了中国演出业态从模式单一的原始状态到与国际流行趋势接轨的破茧重生。

  发展

  1991年正式开业的保利剧院,20年来一直以管理的规范著称京城。2003年看到市场需求后,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立足京城、辐射全国输出管理经验,将以往地方上想都不敢想的高端演出以巡演方式输送落地,让观众得到实惠。

  ■交响乐打出平民票价

  老百姓觉得很新鲜

  9年来,28家剧院每一家开业前,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伟都会在那个地方住上至少一两个月,而第一家东莞更是一待就是三个月。“都说东莞是喝茶洗脚的地方,开始很多人都质疑这里是否有市场。我们刚来时也吃了一惊,当时剧院刚出地面,周围是没有任何商业的空场。”不过任伟说,没有剧院并不代表老百姓没有艺术需求,进驻后他们即展开调研,发现以往凡有重量级演出来粤,一些东莞观众都会驱车专程到深圳、广州去看,因此开业演出后的18场首演季,他们精心安排了歌舞、交响乐等不同门类的演出,而且打出了平民票价,当地老百姓觉得很新鲜,尝鲜的人不少。不过由于很多人是第一次走进剧场,刚开业时,剧院每天都要准备衣服和鞋以应对光着膀子、穿拖鞋的观众。东莞市场成熟的标志是音乐剧《猫》,最高480元的票价,一周的演出票房竟达到了数百万。原来是东莞人到广州看演出,后来是广州观众专程跑到东莞看演出,没买到票的东莞人甚至开玩笑说,“以后应该凭身份证买票”。时隔6年,今天的东莞玉兰大剧院周围已成繁华街区。

  ■剧院根据地域特色

  形成个性化自选管理制度

  如今,保利与东莞的第一个合约期的6年已过,今年已经进入第二个经营期。在剧院单打独斗的年代,一个演出很难实现多地串联的巡演,但是现在,一个演出从东莞玉兰大剧院正式启航,从南到北一路演到营口已成常态。几年间,保利院线在全国版图的扩张可谓一部不折不扣的励志传奇。东莞之后的两年内,保利院线共签约了7家剧院,但从7家扩张到15家,仅仅用了1年的时间。如今,保利院线已形成了遍布华中、华南、西南、长三角、珠三角及中原地区的版图。在任伟看来,与增长速度相匹配的是管理上的统一标准。除了公司的规定动作外,每家剧院还会根据自己的地域特色形成个性化的自选管理制度。

  ■引进经典剧目受欢迎

  多地巡演分担高成本

  在任伟看来,今天政府对于剧场的投入,其实是在为下一代人积累资源,埋下普及的种子。“在很多城市,老百姓甚至根本没有看过芭蕾或是交响乐。一次,一家新剧院在一个省会城市开业,我们一口气开了30场演出,但是一段时间下来票基本没怎么卖,于是我们推出了百姓参观日, 连续5天来了好几万人,一上午,20元一张的票全部卖光了。”几年来,保利院线先后引进了经典剧目《猫》、《巴黎圣母院》,国际顶级交响乐团,如柏林爱乐乐团、美国国家交响乐团、英国伦敦交响乐团等相继来华演出,多地巡演分担了高成本,这在剧院各自为政的年代是无法实现的。

  年表

  ■2003年,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单独管理保利剧院

  ■2009年,接管剧院数量达15家,演出达1800场

  ■2010年,管理剧院数量增加到21家,年度演出2800场,初步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华北、华中等区域院线

  ■2011年,接管剧院24家,保利演出业务及院线共组织演出3300余场,接待观众超过300万人次

  ■2012年,接管剧院28家,预计组织演出3500余场

  ■预计到2015年,保利院线剧院将达到40家以上,覆盖全国60%的省市。

  对话

  《三毛流浪记》开创

  以项目养团模式

  问:目前28家剧院的布局是如何规划的?

  答:在战略发展中,我们尽量将其区域化,目前我们在长三角地域巡演的两地路程都在一个小时左右,演员普遍反映巡演的舒适度比在北京赶路还要轻松。

  问:保利院线目前有竞争对手吗?

  答:中国的市场太大了,不可能由一家垄断。对于中国的文化市场和观众来说是好事,有竞争也就有比较,我们也在学习人家的优势。

  问:为什么不坚持引进,而要费力不讨好打造原创剧目?

  答:从三宝的音乐剧《蝶》开始,我们尝试与一个城市的深层次合作。在东莞注册了保利东莞艺术创作基地,到两年前的《三毛流浪记》和今年10月刚刚在东莞首演的《钢的琴》,我们开创了以项目养团的方式,以全合同制不给地方政府增添负担。

相关新闻: